徂徠山是什么樣的景區?
徂徠山,又稱龍徠山,馱來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東南,屬泰山支脈,全部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250平方公里,與泰山隔牟汶河河谷平原遙望,東望山東濟南蓮花山風景區。
徂徠山區峰巒嵯峨,林木茂密,有山峰99座,主峰太平頂,海拔1027米。古跡眾多,很早以前就是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山岳型觀光休閑風景旅游區。
兩千多年前,《詩經·魯頌》里便已記載“徂徠之松”,《水經注》里曾提到“山多松柏”,《鄒山記》也曾記載此山“猶有美松”。徂徠山還是道教蓬萊派發源地。1992年徂徠山被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1993年8月正式開園接納游客。1999年被省政府劃定為生態公益性林場。
徂徠山為泰南屏障,形勢險要。歷史上有許多起義軍把這里作為根據地。是秦、漢帝王封禪之處,唐代“竹溪六逸”隱居之地。
徂徠山上有什么景觀?
太平頂,位于徂徠山中部,為徂徠山最高峰。其巔雙峰頡,老松偃覆其上。西峰較平,上有感應侯祠遺址。
竹溪位于徂徠山西南麓乳山下,周圍峰巒突起,溪水西流。南崖路旁巨石上有金代安升卿題“竹溪佳境”。其下有陡峭石壁,壁上天然花紋如深雕片片竹葉。坡下即是二圣宮,元初時珍創建,祀孔子、老子。后增建玉皇閣、王母殿、三清殿。
十八連潭位于徂徠山北麓,原名龍灣西峪、龍灣大溝,由上池西坡各山谷之水匯集中軍帳山溪流入此峪,常年流水不斷,形成十八連潭景象。整溝長約3公里,上段地勢平緩開闊,流域面積大,水源充足;中段地勢陡峭,樹藤纏繞,枝繁葉茂;下部谷寬底平,奇石遍布。兩側山峰挺拔峻峭,植被茂盛,峭壁、流水、潭瀑相連,一步一景。
龍灣,位于十八連潭谷口,溝中之水酷似玉龍跌入巖壁之下,一潭碧水清澈如鏡,深不見底。潭瀑相連,空谷回響,連綿不斷,似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濯龍灣大峽谷位于徂徠山北麓,有二十一曲十四潭之稱。此處連潭飛瀑,迸珠濺玉,奇石遍布,還有眾多傳說故事。峽谷全長4000米,沿谷上行,逶迤曲折,移步換景,最終可達太平頂。兩側山峰懸崖垂直高度達130余米,谷內流水清澈,四季不斷。
光化寺,位于徂徠山南麓。北魏時便有,隋代稱光化寺,宋時易名為崇慶寺,元初兗州軍節度使時珍重修。光化寺建在兩山平地之處,后有泉入寺,前列山屏為障。
礤石峪,位于徂徠山南麓。此處群峰羅列,一水環繞,松柏蔽輝,云氣充谷,清道光年間《泰安縣志》稱其為“徂徠第一奧區”。谷內多古廟、古殿和清碑遺址及文物。澗溪兩岸有“竹溪”、“云路”、“激湍”、“壁立千仞”、“桃園深處”、“仙閭靈府”等題刻。